马鸿增


1926年出生的李亚,是一位从不停止艺术探索和追求的老画家,综观他的艺术轨迹,极鲜明地体现出他在“写意”文化道路上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化历程。


早在1965年,李亚创作的工笔花鸟画《油菜花》,就以虚实相生的艺术语言闻名于世。至70年代后期,以独特的揉纸水渲画法备受关注。此后,又在小写意、大写意传统画法基础上探索创新,多有成果。葫芦、兰花、飞燕、墨菊等独具韵致,夸张变形的小猫、小鸡则充满稚拙天真的情趣,偶作山水、人物亦佳。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中国画画坛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激起反思传统、多元选择的浪潮。李亚将思考的重心指向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书画”,即书法用笔的技法性。他认为,“书画”与“意象”思维的主观艺术创造性相结合,二者的综合结晶,就成为“写意”画。在他看来,中国画历经小写意、中写意、大写意之后,便踌躇不前。要突破,必须充分运用综合混然的手法,将自然物象减弱、隐约,甚至消失。这一转化必将导致写意画与书法合而为一。他主张,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权威结论调整为“妙在不似而传神”。


李亚的这些见解,不论我们是否认同,但我们首肯老画家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而且他从审美角度抓住了中国“写画”美学的特征。我一向认为,中国“写画”美学包含三大要素:传写性(写神、写真、写生),倾泻性(写意、写气、写心),书写性(书法用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三者结构方式的不同又可洐生出多种创作倾向。李亚的前期作品,可以说是前两个要素为主的结构方式,后期作品则是以后两个要素为主的结构方式。


观照李亚的后期作品,《王牌》、《野禽》、《鱼戏》等将物象进行嫁接或者混合,创造出超脱自然而又神似自然的物象。《春江水暖》、《憩》、《偕趣》等形象更为隐约,行笔如草书,狂放似舞,有的甚至一笔一气呵成,使人感受到情感的跃动奔突。有时他还将这种探索拓展到人物画,如《贵妇游》、《入静》等完全超出常人思维的模式,形迹变幻,突现意趣和笔趣。李亚将这种超乎传统大写意手法的作品称之为“狂写意”。古人有“狂怪求理”之说,李亚的“狂怪”有他的“合理”性,即合乎中国文化传统的天道观,宇宙源于混沌,画家回归自然。


李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书画合一”,创造“极美妙又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我理解,这是企求构建中国式“抽象”艺术的一种方式。“写意”的极致,应是表现被教养、理性所滤化过的内心抒情愿望,画面富于诗意、神采风韵和书法趣味。它同西方以传统决裂为特征的“抽象”艺术大相径庭。


李亚以自己的理念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写意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富于启发性的艺术之路。


2010年11月于金陵十门斋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