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鸿

黄鸿仪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展览将于2013年元宵佳节在家乡晋江隆重举办,与此同时他的作品集也将举行首发式。这是黄鸿仪先生外出求学与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评论五十多年首次回家乡举办的汇报展,也是家乡人民对这位乡贤期盼已久的好事。

1942年,鸿仪先生出生于闽南濒海的乡镇,家乡安海美丽的云天、大海、古港、帆船、长桥、名寺、书院、老街、民居激发幼年鸿仪画画天赋和兴趣,又有尊如师友、亲如兄长的洪世清、洪世川兄弟的引领,使他进入日后尽情驰骋的美术创作领域。每每回忆这些往事,鸿仪先生都很激动。读小学时,老师看他爱好画画就鼓励他画宣传抗美援朝的漫画贴在学校门口,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这让鸿仪画兴更浓了。课余为新华书店写新书广告取得了能随意翻看玻璃橱柜里的“小人书”的机会,这让他感到不仅获取了绘画知识又练就了写美术字的本领。他十三岁离开家乡到集美中学求学时对画画愈发专注和执著。集美中学有宽敞明亮、教具齐全的美术教室,藏有大量中外美术书刊的集美图书馆,又有画艺不凡、教学有方的美术老师陈礼义、曾良奎,他们的悉心教导,使鸿仪先生“如鱼得水”,画艺精进,画作常作为示范或选送参加厦门市美展。他说:“集美中学是我艺术生命的摇篮,为我今后登上艺术征程备足行装。”1958年,十五岁的黄鸿仪考入千里之外的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班学艺。当时正处于“大跃进”热潮,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推行勤工俭学,一周在校内上课习画,一周到工矿参加劳动。鸿仪深感习画时间宝贵,他抓住一切机会苦练绘画基本功,素描、水彩、国画、图案、创作等各门功课都成绩优秀,每星期日还受学校委派辅导南京市少年儿童业余艺术学校的少年儿童学画,还参加省市、南京军区“大跃进”的美术展览陈列工作。鸿仪先生很珍惜这段学习经历,他说:“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大大提高我的艺术表现水平,也提升了我的社会工作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用画笔服务大众准备好条件。”

附中快毕业时选择日后以何种艺术形式从事美术创作是鸿仪先生面临的课题。也就在此时,他听了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讲授“中国画特点”的一堂课,潘先生的学识、成就、人格深深震撼着鸿仪,使他爱上了中国画。1961年,他如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谢海燕、俞剑华、陈大羽、李长白、沈涛等名师辛勤教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中国画表现技法,全面地掌握写意、兼工带写、工笔画艺术表现语言特点。回忆在南艺习艺的日子,鸿仪先生深感“笔墨功夫有明显长进,对中国画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如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等古代画论就是在历次创作实践中得到理解和深切的体悟”。鸿仪先生对此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那是1963年由亚明教授带领同学们在宜兴分水墩与农民“三同”体验生活时,鸿仪先生看到一户农家窗口摆着几只大碗,碗里栽着秧苗,他心头一亮,这岂不是反映农村普及科学实验的好素材吗?于是画了许多速写,经过迁想与反复构思,创作出国画《新苗》。画中三位戴红领巾的少年趴在窗口往屋里看,屋内上方挂着一串串稻穗,桌上有多只青花大碗培育着许多秧苗,每碗都插着温度计,椅子上搁着主人外衣,口袋里露出笔记本,画面创意新颖、构思巧妙,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大搞科学实验的时代特点。这幅作品被全国多家报刊选登,被选送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著名画家钱松喦在《文汇报》上撰文推介,《儿童时代》选作封面,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配了长诗,是一幅很有影响、享有很高评价的作品。黄鸿仪先生谈到这幅大学期间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的创作实践时说:“《新苗》的创作实践使我认识到中国画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写自然之性,亦写画者之心的意象特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关纽是‘迁想妙得’,画家慧眼在客观自然发现美,在表现自然物象时不仅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其内在的神情,这就要靠画家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描绘对象内部,使对象形象浸染着作者的情思感情,此叫‘迁想’。经过作者一番艰辛曲折的熔铸、酿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既把握了被描绘对象的神情,又寄托着画家的审美理想,则可‘妙得’动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鸿仪先生说他更加重视中国画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此后黄鸿仪先生1976年10月发表在《人民日报》粉碎“四人帮”万众同庆的大场面速写《南京的热潮》,以及后来创作的《春风》、《笑问客从何处来》、《橘颂》、《爱》、《彝家丰乐图》、《峡江春晓》、《春山积翠图》、《郑成功台湾受降图》等都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中国画》等全国性报刊发表。这些作品有的有力地驳斥“台独”谬论,有的真诚地歌颂真善美。谈到这些作品,鸿仪先生说他期望这些艺术形象能真正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性。

鸿仪先生1979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还受聘为华侨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从学生时代到毕业后在文化部门工作,1973年到《江苏文艺》任美术编辑,黄鸿仪先生虽然在许多单位工作,但一直力行在遵循继承优秀绘画传统、尊敬师长、热爱人民、鞭笞丑恶、弘扬真善美的美术创作和艺术评论道路上。他认为中国画历史悠久,有丰富的艺术传统,古今画家都曾认真地学习研究前人创作的艺术精华,“借古以开今。”他把进画院当成大学时代后又一大课堂,鸿仪先生在其论著《一画开天》自序中无限深情地说:“我在南艺学习毕业再到省国画院工作,一直有许多德艺双馨的画家对我教导与关心,其恩泽惠润我终生,使我懂得一个画家不仅要有过硬的笔墨功夫,更要注意品德修养与自觉进行灵魂美的熔铸。”江苏省国画院云集了国内许多绘画大家,鸿仪先生说:“画院画家都是我的老师,历代留下来的绘画珍品更是我的‘老师’,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朝元仙仗图》、《富春山居图》等,我都对其作者深入研究,也对画卷详细揣摩、赏析、习摹,还远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等绘画艺术宝库观察、临摹,全面研探中国绘画传统表现技巧。”鸿仪先生一贯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之路,他克服自己身体多病的困难,千里迢迢到川西藏羌地区、西双版纳、闽南侨乡、苏南浙东等地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我们欣赏鸿仪先生的作品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学院严谨的画风,富有传统的笔墨功力,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深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认为画家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上述提到的《爱》、《笑问客从何处来》、《新苗》、《彝家丰乐图》就是黄鸿仪先生在平凡中发现美、表现美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几十年来,黄鸿仪先生不仅辛勤耕耘在中国画创作的沃野上,还孜孜不倦对中国画理论深入研究。我们看到他对中国画理论研究大致从四个方面展开:(一)对中国画艺术本体理论的探索,撰写了《论中国画“内美”》、《论中国画程式》等数篇文章。(二)指出历代有作为的中国画家在具备过硬笔墨功夫的同时更重视自身品德、气度、学养、情思、趣味的修养与熔铸,并撰写了《中国画家的灵魂熔铸》、《李可染与“学艺五德”》等文章,在美术界提倡画家重视品德素质净化与精神境界升华的良好风气。(三)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得出,凡是意出古今、独树一帜、彪炳于世的国画大师、大家,必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和时代、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意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代表。这些评论独具己见,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体会,推己及人,故能丝丝入扣,言中要津。这些精辟的论述,结集为《现代中国名家研究论集》。(四)对绘画流派(画派)进行的系统研究,推出专著《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研究》(韩国版)与论文《新金陵画派》等,这些理论上的探究大大有助于美术史建设和中外艺术交流与繁荣中国画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早在1997年《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序中就评说:“黄鸿仪是一位精通笔墨的中国画家和兼擅美术评论的评论家,其文具有宏微结合、分析透辟、品评合度的特色,我佩服他既能挥毫泼墨,不断推出书画佳作,又能写出好文章,他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我同他相友二十余载,深知他在这两方面所付出的辛苦与心力多于常人。画界‘一身二任’者固然不少,但能达到如黄鸿仪这般评论水平的却不多见。”捧读江苏省国画院2010年汇编的《江苏省美术史论家文丛》内黄鸿仪先生二十五万字的《一画开天》,书中二十七篇文章具有探究传统、求真务实、弘扬艺德、品评名家的鲜明特色。全书充满正气、才气和生气。鸿仪先生在撰写评论文章时要求自己从画家的视角对被评论画家的生平、艺术特色进行较长期的深入研究,做到资料翔实、分析中肯、评论准确、定位妥帖。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每看一遍都受到很多教益。我想用书中鸿仪先生评述画家李长白、陆俨少、李山、亚明四篇文章的题目中各取一句来说明我读后的感受:烟云独旨,万千豪情入笔端;虚静澄怀,笔所未到气已吞。

鸿仪先生现在是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晋江书画院名誉院长。他虽然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但一直心系家乡,情结深厚,对家乡美丽的山川名胜、历史人文、风情民俗深藏胸臆。从20世纪60年代他陪同洪世清先生在安海写生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创作的《笑问客从何处来》;80年代任华侨大学艺术系副主任,带领学生走遍闽南写生采风;90年代为反击李登辉“台独”活动创作的《郑成功台湾受降图》,还有表现闽南乡村常见生活场景的《爱》之亲情,都是表现家乡的事、家乡的人、家乡的情。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这几年他频频回乡采风写生,我能有幸陪侍在旁学习讨教,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画艺、画品和人格修养的可尊可敬,更加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殷殷深情。我们将从此画集中欣赏到他很多描绘家乡题材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家乡的历史、人文、山川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创作,特别是闽南民居很有特色,应该探求对它的表现技法,他说他将继续把收集的家乡生活素材整理创作出新的作品。此作品集的八十余幅作品只是配合鸿仪先生此次回乡举办的作品展览而出版,不能让我们见到鸿仪先生五十多年来美术创作的全貌,今后希望他有更多的作品展示和更全面的作品集出版,深信这不会让我们期待太久!

(作者为晋江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晋江书画院院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