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新绘画艺术风格三步曲
2016-01-19

马洪增

周京新以工笔人物画起家,25岁时就因其本科毕业创作《水浒组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而一举成名(1984年)。《水浒组画》工笔重彩人物系列以亦中亦西的装饰性构图展开画面,人物造型夸张灵动,诙谐传神;画面色彩浓烈而厚重,古朴而现代;制作表现严谨而大胆,工整中更蕴写意气象,形成了完整的、视觉效果强烈的艺术风格。《水浒组画》在圈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学术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写意工笔”,“开辟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新风气”。至今在一些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甚至还可以觉察出《水浒组画》艺术风格的潜在影响。此后,周京新又在《水浒组画》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组画》、《跨下街》、《空城记》、《李煜词意》等工笔重彩人物画,人物造型及整体表现更加精到、完善。


正当《水浒组画》艺术风格在画坛内外好评如潮的时候,周京新却不为所动,一心要追求自己认定的艺术目标。他在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中突发灵感,一改《水浒组画》构图装饰饱满、人物造型夸张、重彩制作浓烈的艺术风格,创作了构图奇妙散逸、造型疏简松灵、色彩清淡古雅的《扬州八怪》,又向中国人物画坛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受到普遍赞誉,并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89年)。在发表于当年《江苏画刊》的一篇评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获奖作品的文章中,作者对周京新从《水浒组画》到《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跨越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家”。继《扬州八怪》之后,周京新又以相近的表现方法创作了《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组画》等作品,使自己的工笔淡彩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然而,周京新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探索脚步。其实在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习之前,他就开始钟情于水墨写意人物画,并且始终没有改变和停止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1990年起,他决意停止工笔人物画创作,专心于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研究。1995年前后,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以人物造型丰厚、笔墨挥写畅意、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将传统水墨写意画语言程式,与现代绘画造型观念完美结合;将深涵雕塑意味的造型图式,与突显写意情结的笔墨表现融为一体。他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战洪图》以扑面而来的“人墙”式构图,表现军民合力抗击洪水的壮观场面,人物造型神情各异、饱满传神,笔墨语言排山倒海、流畅雄浑。《战洪图》以立意新颖的造型图式和极具艺术表现力的笔墨语言成功地演绎严肃题材,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9年)。


周京新和他的“水墨雕塑”艺术语言“宛如冲进水墨画坛的‘外星人’,无所顾忌地展现出它感性的张力”,再一次在中国画坛上;尤其在国内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黑旋风”。学术界认为:周京新 “所画的人物内容与他所用的水墨语言蔚成新格”,他“开创了一种当代的没骨画法,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事实上,周京新从未满足于自己业已精彩纷呈的“三步曲”,而是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足印进取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地将自己的专业修养、艺术主张、理论思考和创作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拓宽思路、梳理积累,畅通脉络,修正方向,以达到渐渐深入,节节递进,环环相联、步步为营的状态和效果。在“三步曲”的间隙之间,周京新不时地住足反省,认真总结,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能够表达自己专业修养、艺术主张、理论思考和创作追求的论文《仙人寂寞》、《我的水墨雕塑》、《三十六计演义》、《感觉笔墨》等,体现了他丰厚的学术积累和综合素养,以及对中国画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地。学术界普遍认为周京新是一位有实力、有潜力的中国画家,是一位严肃而严谨的艺术家。他从不虚无,也从不保守。他修养全面,思维敏锐,善于超越自我,举一反三,始终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竭力追求“水墨雕塑”呈显学术意义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钟情的“水浒”人物题材创作,以伸展传统精神、张显个性情趣的笔墨语言,尽情表现自己幽默诙谐的生活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受圈内外的喜爱。在“水墨雕塑”人物画创作的基础上,他兼涉风景、飞禽题材创作,将同样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与原形异样的生活体验素材完美地移接融合。近年来,他创作了许多风景、飞禽题材作品,颇有新意,其中具有代表新的《路-4》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羽琳琅》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4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