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课程教学随想
1992-10-01

周京新


九二届中国画本科毕业答辩会上,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古今中外张家长、李家短的旧帐,尚能添枝加叶,摘句成章;话题一旦落到自己头上,便吱唔不清,虚而略之了。我就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针对近几届本科毕业创作教学,在这里从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分析和体会。


一、 “放羊”与状态


中国画专业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从基础到创作各阶段分层分类也比较多,而毕业创作课程就占了总课时数的八分之一,算是最长的了。在十九到二十周的时间里,课程的要求及进行状态似乎又是最宽松、最灵活、最自由的,教学很容易出现放任无序、无所作为的局面,因而不知何时,得了一个“放羊”的贬喻。


不过我发现,“放羊”的目的如果不在于赶几鞭子,把“羊”儿轰出去,就此了事,就并非一概是无所作为的,是凡用心去“放羊”,其实并不轻松,如何“放”,往何处“放”就是很要紧的方面,既然“放”了,被“放”的“羊”能否出得了圈,出去了又是否能寻得着适合自己胃口的草地,是否能吃饱肚子,并且,是否能养成自食其力的好习惯,不再需要你拿鞭子去赶了……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羊”儿不离群。课程开始时,总免不了要在创作的选题、构思、拟稿、制作等方面作一些总体性的讲授,此后,把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和方法,做到那一步,是个过程的问题,但不往这一步上走,就是方向的问题了。学生在创作中出现彼此相近的情况,说明其中一方是被牵制的,取材的范围可能一样,但是,如果在题材之外便没有文章可做了,那就不能不说是自己的问题了。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的“羊”儿不离小群、不离大群、甚至被任课教师的创作风格牢牢吸引,不离“羊倌”的种种现象,都出自于学生个人创作状态的萎靡和惰性,即以狭隘的视野,人云亦云,放弃选择和追求,在盲目的跋涉中,白白地消耗自己,所得到的安逸感,也只能是一份暂时的、不利于自己的错觉。


问题二:“羊”儿满山跑。学生在课间较快地产生了创作冲动,本来是件好事,然而,有时也不免会出现慌不择路的情况,如学生A,一周内就能画出比较完整的稿子,动作倒是很快,可是,又在一周内三番五次地推翻重来,另择题材,先是人物写生素材直接利用,再改为历史题材偏重楼台背景,此后,又在系列肖像工写熟佳的纠缠中不能自决……最后,时间迫近,只得勉强收尾,匆匆地各抓一把,一无精到。


创作题材与表现方式的选定是个首要问题,在这一点上忘记了量我而行,等于给整个创作过程的起步设置沟坎,往后,自然难以顺畅。各人在这方面的适应点,有可能不止一处,但要想在毕业前的这一展示中体现自己几年来的积累,有一个最佳表现,必须有调准感觉、扬长避短的决心,将有限的能力分散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上算。“羊”儿上山去,是为了吃着草,更要能吃好吃饱,如此南山北山满处跑,难免朝三暮四、患得患失,到头来岂有不饿肚子的。


问题三:“羊”儿不识草。投入的状态是绘画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课间,每一个学生,无论做何种选择,都必须使自己尽快地进入一种实实在在的创作状态,即将我的素材、我的选题、我的构图、我的造型、我的制作表现等方面,全方位地灌之以积极主动的创作性思维和动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开思路,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路子。捕捉灵感的机会并不现成,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感觉和追求,这一过程中要做的不只是动手,更重要的是动眼、动情、动心。首先要找着草儿,才有吃好吃饱的可能。在学生中,想好好画的自然是多数,不想画和不得已而画的也有,进入创作状态,与后两者当然无缘,可是,也并非想好好画的就都能有好的状态。学生B,课程一开始便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番,资料画册堆了一桌,名家大师的画也临了不少,进而,决心在水墨表现现代人物这一公认的难点上攻一攻。然而,在整整十五周的创作中,他却斤斤于自己过去积累尚浅的用线功力上,到末了,力不从心难有作为,仅一幅六尺整的创作,线的表现不能如愿,造型与应有的整体效果也无从谈起了。


绘画创作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劳动,画面的最终效果应该是完整的,创作过程中所有的状态也应该是完整的,它包括对自我的反省、审视、把握和修正,离开了这一感觉中心而偏向与自己无关的方面,就不能算投入,只能是茫然执迷了。


问题四:“羊”儿牙不好。牙不好,自然有草也吃不动。毕业创作是学生个人基本能力的整体体现,创作完整深入的作品,需要有完整扎实的专业修养。作为中国画专业本科水平的创作,则起码应该做到完整这一点。


近几届毕业创作中,表现出专业基本能力不够的大有人在,在四年专业训练尾声的毕业创作课程中,出现的一些属于最基础的造型及制作方法问题,大大拖累了创作课程应该侧重的内容。如一些学生在创作中,对工笔重彩的设色方法缺乏基本的技术知识,对其整个制作过程的指导,也不得不退回到二年级以前的范围,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创作时,对人物造型及画面构图,几乎没有起码的表现能力,教师指导十分棘手,若是学生本人再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学就更加难有作为了。


二、能力与心力


上述种种问题,集中表现出一点,就是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不同程度的缺乏,在四年学习的尾声阶段集中地暴露出来,往往又显得补养不及,为时晚矣。


四年的专业训练,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角度地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应该表现为,由具体的造型、构图、制作等方面能力,及时地消化上升为整体的审美、理解、组织和自我把握能力,因为技术性的能力只有及时地转化为理解性的能力,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才能焕发出不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学生C,在创作构思及表现意图上成竹在胸,他打算使表现历史人物的巨幅画面呈现出一种预定的、清雅而不失厚实的色彩效果,以突显人物形象的高洁气质和历史感。但在制作的前阶段,画面的设色程序失控,出现了难以收拾的大面积脏腻色调,大大影响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原因是该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制作中,不能注意时刻抑制和修正自己以往在小品创作中养成的设色习惯,有意无意地以小方法去拼大方法,结果事与愿违。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他那一套习惯性的设色技巧,而在于其所具备的技术能力之外,缺少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理解和灵活性的拓展能力,只能花力气用一能之力,不善于用心触类旁通。在创作实践中,只有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处于自觉的状态,注意在道理之外感悟道理,技巧之外生成技巧的能力积累,才有可能不断增进自己的可塑性,提高整体创作能力。


能力的积累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动手,多花些力气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修养心力,以心力启动能力,才有可能手到实处,力到实处,得到实处。对学生来说,在这方面自觉得越早,也就越有利。

从教学的客观需要来看,在学生专业训练的各个阶段,适量地增加一些创作训练,我认为十分必要,因为.不同形式的创作练习,最能暴露学生在专业认识和能力方面的弱点,最有利于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基础训练的内容,也最能起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学校毕竟是学校,一定的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在规定的课程训练中,在规定的要求范围内,以对学生作业评定分数等手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是必须的。然而,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角度看,绘画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又必然促使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中的灵活性并非是颠倒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或舍弃对艺术传统的研究与继承,而是在此基础上,正视学生所既有的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想法和新的表现方式,并加以建设性地引导和修正。对教师来说,这里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注重不断地修养与充实自身。


毕业创作阶段的教学,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即课程的总体要求,所不同的是,创作中学生们各自的专业表现,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性,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应时刻注意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断和好恶倾向强加于学生,而应以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使自己尽可能地在学生具体的感觉培养、方向选择与方法运用等方面,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取舍设想;多一些有针对性的行动启发;多一些有准确性的专业指导;多一些有思考价值和领会余地的切实建议,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更侧重实际,更富于活力,更具有感召和启迪的魅力,使之能在不同素质的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实效体现,即人们常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启发为主,引导为主。


在教学中,一个班级的整体气氛十分重要,一旦有了几个上劲的、冒尖的,教与学双方就有了兴趣点,学生之间有了比头,大家都有劲头。我体会到,对教师来说,越是尖子越省心,不用多说,一点就透,相反,感觉一般或比较弱的,倒需要多费些心思。不过,教学过程中情况随时会有变化,尖子不一定就能保持始终;原来不冒尖的,也未必就不可造就,人的感觉和素质虽然有强有弱,有快有慢,但绘画表现的取向也是多样的,如果能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同时,切实地把握好自己,最佳程度地调动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并且做出令自己也惊喜的成绩来。相反,则资质再好也会无所事事。历届学生中前面的落到后面,后面的赶到前面,不乏实例。


学生D,造型感觉比较迟钝,专业成绩一直不理想,但在毕业创作阶段他除了狠下功夫外,比较注意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中,他对幅面大、人物多的稿子反复推敲,反复修改,造型方面先滚雪球似地加,拙中求厚,平中求实;具体表现方法再以除田草似地减,厚中求精,实中求韵,制作中发挥自己抠得紧,耐得繁的长处,以装饰性较强的丰富色彩,加强了画面应有的质朴感,达到了出乎意料的令人满意的效果。可见,人的能力在于发现和发挥,钝拙的感觉发挥好了,可以钝中生朴,拙中生巧,以钝修钝,以拙制拙,将钝拙转化为朴实。同样,聪明的感觉用好了,可以锦上添花,出类拔萃;用得不好,则往往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钝拙与聪明的感觉类型不一,各有长短,只要不把聪明当作本钱拼耗,不把钝拙当作负担拖累,就都能够有所作为。


有意识地研究自己、认识自己,主动地调整自己、修养自己,是学习方法的关键所在,如:积极主动地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所学,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自己所能够适宜的应用趋向,进而,积极主动地设计自己,设计自己之可学,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法,设计自己在学习方法基础上的自觉自立。在自我认识上能够深入下去,才能在专业学习的各阶段上深入下去。如同运动员,根据自身综合素质,选择跳高、跳远或是跑步,体力与技巧都是要练的,但切合实际的选择更不可忽视,否则会误了自己。学生E,在校几年学习专心刻苦,研习传统画法津津有味,但适应性不宽。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他长时间找不准感觉,几次拟稿均不能完整,于是一反常态,将其原来就不甚精到的人物造型简略动态,追求象征性变形,示意化地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上,加上强烈跳跃的色彩,意欲借鉴西方现代绘画形式,表现一种“命运的力量”,画面效果极不理想。在自己的造型积累缺乏深度而应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作切实分析,不思以长补短,创作选择上轻意地做大角度的转向,求取一时的放松,这样,不仅搅乱了自己正待培养的创作状态,而且,由此造成的不稳定情绪及逆反性心理,更容易引起理解和判断上的错位。结果,设想既浮浅,方法亦简陋,舍熟就生,不得要领,算得上一举多失了。


绘画的各种方法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是无论旧法新法,无论有法无法,最终都少不了一定的法度,是法,必然要炼成一定的讲究,不同的讲究则贵在有一定的质量,侥幸取巧,虽奇而浅,古今之法,中外之法,都是如此。学生在创作中求新求变的意识是应该鼓励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求他们继而求实、求真、求质,求好。这就要靠长期修养品味,提高眼界。找到可以自我审视的镜子,就是修养品味、提高眼界的一个极好方法,摆在眼前的好镜子,说来不少(如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关键是还要能够明白其何以为镜,何以为好,并学会老老实实、本本份份、不加粉饰、不避丑短地照镜子。如此,既放得开手脚,又沉的住心计,有放有收,有进有退,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至盲目冲动、自找别扭。


四、观念与面具


如今,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所谓观念的更新,已经逐渐由追逐时髦,变得比较务实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说空话容易,做出事实就难;变换花样容易,做成好样子就难。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艰苦学习实践,在对艺术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对人道、世道、物道、艺道、学道等等学问的深刻领悟,一定的观念在指导某种艺术行为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借助后者表达自己,所谓有道有艺,有悟有行。然而,先艺后道也罢,先道后艺也罢,先行后悟也罢,先悟后行也罢,终离不开由此至彼、有先有后的过程,偏执一面,难免狭隘,只有将道与艺、行与悟合而为一,才能算的上有了作为,即:艺而道,道而艺;行而有悟,悟而得行,道生艺,艺生道;悟艺而道生,悟道而艺行。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奥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想的与做的不能分开,也不可能分开。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观念表现,这本来是件好事,有了想法,自然要去表达。但是,在“艺”的基本能力尚不够过硬,尚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中,意欲表现的观念往往是模拟别人、租赁他人的东西,因而也是表面化的东西,或谓之曰:面具。


在艺术的大舞台上,古往今来,角色纷纭,有真面孔,也有假面具,真面孔者,知已知彼,只求做自己;假面具者,不知已亦不知彼,偶尔弄来个面具戴着,以为就是自己。真面孔全靠自己修养,自然不易长成,却是自己的原貌,故其所以真;假面具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虽然便捷好看,可终究不是自己,故其所以假。面具的诱惑力,在于可以省心省力,漂漂亮亮地戴在脸上,混到舞台上去充角色,但这种自我蒙蔽的做法与观念并不相干,观念是怀在心里的,而不长在脸上。


学生F,毕业创作取材于中南少数民族,作一组巨幅肖像式人物,以传统写实的工笔重彩方法表现,造型、制作都花了很大功夫,效果不错。可是,在毕业论文中,他却急于表达一些新的观念,论文洋洋洒洒近万言,慷慨激昂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从头到尾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对自己的创作却只字不提,好像没有那么回事。审稿后,我就其论文和创作,提出了一些答辩时可能会涉及的问题,并要求他言行一致,有感而发,要么改画创作,要么改写论文。他接受了,在重写的论文中,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得比较实在。


一个人或是听戏看戏,或是学戏演戏,偶尔戴一阵子面具,是可以原谅的,或许不无好处,关键是不能假戏真作,不思还原自己的本相,而一味自欺欺人。


学生迷恋于戴面具,是学习过程中常有的事,要善于和勤于启发,让他们有觉悟的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在教学中有想法、有问题,有了问题和想法,才有教头,才有学头,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不识假的,难得真的,不学别人的,难有自己的。道理应该是活的,活了才有发展;路也应该是宽的,宽了才走得通。在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的大空间里,有生命的力的东西,并不在于扼止其余,是自己的东西;也不在于摒弃别人。只要能够注重端正自己的观念,完善自己作为,体现真实的自我,就行。


五、创作与劳动


绘画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无论在取材、立意、造型、制作等各方面,都必须是创造性与劳动性的整体统一,即创造中浸透着劳动,劳动中体现着创造。是好画,在了立意构造和技巧表现上,应该同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不简单。


学生G,平日静心好学,成绩一贯平稳。毕业创作选择了工笔花鸟体例,拟稿过程中,在画面的虚实位置及花姿禽态方面,草草地按步就位,虽构图松散,造型平平,却不思推敲修改。后来的线色制作,他却挺能坐得住,一丝不苟,耐心十足。然而,尽管卖力的墨、色烘染给原来不够完整饱满的画面增添了一些效果,但是造型里面的东西没搞好,外观的东西就更觉得表面了,画面在表现深度方面缺乏应有的完整性。创造力与劳动力是画画的人应该同时具备的两手,这两方面能力,都要好好下功夫,而两手联合一气、相得益彰的本事,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需要用心修养,否则难有作为。无论什么样的画,无论什么样的法,都少不了这个综合性的能力。


学生H,造型感觉较为敏捷,思路也挺宽。创作中出手快,正稿一气而成。可是在拟稿中,不管是巨幅历史人物,还是少数民族风情题材,他都对后面的制作考虑甚少,大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因此,正稿的整体造型到局部构架,或过于松散或过于拘谨,没有留意制作余地。到了制作阶段,两幅工笔人物创作,要么几易线稿而不成,要么设色失误而遗憾,均不能完整。


创作课中,对学生积极的创作状态,应予启发和鼓励,把可能会有的问题和应该设想的难点提出来摆在前面,促使他们在从题材构思到形式构思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积累,充分设想过程体验,充分估计最终结果,充分作好应变准备。从形式到内容,或大或小,或含或露,或工或写,或简或繁,均力求必然,不图侥幸,使必然不失活力;使偶然蕴于必然;使宽放的构思魄力,结合严谨的质量意识;使深远的意境追求,结合克己的劳动体验,在认识上和把握上落到实处,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面前,心里明白,手上有数,心到手到,心手并用。如此,教在实处,学在实处,想在实处,做在实处。有得,则得而知其所以得;有失,则失而知其所以失,用心于得失,得是得,失亦是得。


绘画教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问,它业已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的诸多特性,要求人们必须以切合实际、不断深化的思考和言行应对。在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如同文化艺术事业的多元发展一样,绘画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现代改革,也应该有丰富多彩的发展。


教学研究要讨论、要发言,但关键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了,就会有体验、有心得,大家不同的体验和心得集合在一起,就有思想和动力,就能推进绘画专业教学的不断进步。最后,就以我写在本届毕业展览前面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收尾罢:


四年一届,时间不长也不短,然而是凡用了心思,花了力气的,大概都会有这么一种体会:每到刚有了一些感觉,却要结束了。与四年中的其它课程相比,毕业创作算得上是“马拉松”了,所不同的是,“终点”是个“中转站”,没有那么一根可以一冲了之的彩线。不过,无论今后往哪儿跑,怎么跑,此番若不跑出一身汗来,真是有虚此行。


学校敞着门,修行在各人。四年来,同学们各自都会有一腔甘苦,所学所得的,或许无愧于己,或许不尽如愿,或许自赍不为人知,或许尚待把握运筹……。总之,自己心里的一本帐应该最清楚,也最值得搞清楚。


九二届国画、油画专业的同学在此做四年来最后的“亮相”,给大家看,也给自己看,深浅自然不足以此定论,作一个小结,与人与己都还是有益的。


大家脚下的路都还长,各自珍重罢。


祝出汗者好运!

1992年10月于南京黄瓜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