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逸格——李双阳书法作品汉中展
2014-10-11


由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主办,汉中市群艺馆、汉中市书协、汉中市青年书协承办的“梦回逸格——李双阳书法作品汉中展”于10月11日至13日在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展出。李双阳是当代新帖学思潮中崛起的中青年代表书家。他的创作既顺应了帖学回归的当代书法创作大势,又表现出卓越的创作个性。也即是说,他并没有盲目地预流时风,而是对帖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


在当代新帖学创作中,李双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他以其对书法传统经典的深入把握和帖学新资源的开拓,名声鹊起,为书坛所注目。无可置疑,李双阳作为新一代帖学家,他在帖学价值预设,以及帖学图像学拓化方面,皆与前一代帖学家拉开了距离。与当代帖学家对帖学泛化性的理解与接受不同,李双阳对帖学的接受与理解,明确地定位于二王魏晋一系,并在笔法上以讨源式回归晋法。这种对帖学返向式的回溯承递,表明帖学在李双阳新一代帖学家那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当代帖学已剥离开与碑学的百年纠结,冲突、互斥、对立,而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由此,对李双阳来说,帖学创作就成为一个纯粹的领域,而笔法问题也就分外凸显出来了。李双阳以创作上的敏悟和对帖学笔法的深入理解,通过对《十七帖》、《书谱》、《淳化阁帖》、《大观帖》的理解诠释,较好地体悟与把握了晋人建立在内在体验与时空观基础上的绞转笔法并突出了“势”的品格,使线条很好地传递出有一种风气的六朝况味和生命感。在他创作状态最好的一段时期,他还通过对东瀛藤原佐理具有多向奔极运动的草书笔势的借鉴,使自身草书创作充满了蓬勃的张力和想象力。 与从展览体制中走出的书家,大多一味迎合展览,预流时风不同,李双阳对帖学创作有着强烈的史观反思意识。对以展览为主体特征的新帖学,从狭窄的审美视野中简单复制二王,李双阳有着自身的理解路径,而这是从他的大草价值追寻中着眼的。他认为魏晋二王一拓直下和转切的短促笔法运动不能满足大草以使转为主旨的笔法要求,因而需打通晋唐,以唐人绞转篆籀笔法来弥补魏晋笔法,强化长线条使转时空运动,追求草书的宏大叙事,将魏晋笔法的优美融入唐人的壮美,这种从优美到壮美的帖学价值追寻与转变,自然使李双阳对帖学的认识具有个性化特征,也使其超越一般书家之上。 在我看来,大草是帖学内部发展的最高产物,也是书法审美化与精神化发展的极致。从唐代以来,它代表了对魏晋书法产生以来的最高礼赞,它以魏晋二王草书的价值源头,并将其推向极致。由此晋唐成为草书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时代。当代草书普遍缺乏上追魏晋,打通晋唐的能力,这成为新帖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障碍。李双阳的草书创作显示出他对大草的回溯与瞩望乃至抱负,尤为可贵。依李双阳的才情和勃发创造力,在草书领域有所创获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创作观念却有可能形成创作障碍。如用一拓直下和绞转篆籀作为类型来划分唐型与晋型书法是否恰当?一拓直下并不包含笔法,而只是用笔的空间特征,而晋人笔法实为绞转;唐人以筋骨胜,实含北派魏碑与篆隶古法,与绞转无涉。这在张旭怀素大草中不难睹见。谨此阙疑,与双阳兄相与析矣。李双阳正值创作盛年,适时调整创作审美观念以其对魏晋二王书法的深入研悟,其草书创作定会臻至创造性超越阶境。


分享到: